2月17日,國家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至此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
此前,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掛牌運營,中衛市與上海、杭州、深圳同步邁入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第一梯隊,我區成為全國唯一“交換中心+樞紐節點”雙中心省區。
數字經濟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引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正為實體經濟、傳統產業賦能,實現產業升級、發展方式轉變,把產業優勢延伸到數字時代。“東數西算”,將有力加快我區大數據產業發展,為寧夏乃至東部省份各行業數字化升級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重要支撐,助力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是我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
360數據中心。
什么是“東數西算”
東數西算里的“數”,即指數據,“算”則是指算力,即對數據的處理能力。
算力,如同農業時代的水利、工業時代的電力,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生產力,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
“東數西算”,就是在西部地區發展數據中心,把東部地區經濟活動產生的數據和需求放到西部地區來計算和處理。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推動算力資源有序向西轉移,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可以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和我國體制機制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增強國家整體算力效能,促進綠色發展,擴大有效投資,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釋放算力資源“乘數效應”和數據要素“倍增效應”。
如同“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讓西部的算力資源更充分地支撐東部數據的運算,從全國角度一體化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資源使用效率。
美利云中衛數據中心儲存機房,工作人員仔細察看機器。
中關村中衛園。
為什么要實施“東數西算”工程
相關資料顯示,數據中心被稱為“不冒煙的鋼廠”,電力成本占其運營成本的主要部分,加之大量數據的運算,需要占據大量的土地空間。東部地區算力基礎設施資源緊張,在東部大規模發展數據中心難以為繼。而我國西部地區資源充裕,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豐富,具備發展數據中心、承接東部算力需求的潛力。把東部的數據流動到西部存儲、計算,讓西部的算力資源更充分地支撐東部數據的運算,能夠改善東中西部數字新型基礎設施不平衡的布局,并有效提升西部算力水平,更好為數字化發展賦能。
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網站獲悉,通過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我國正加快推動數據中心向西部算力樞紐的大規模布局,特別對于后臺加工、離線分析、存儲備份等對網絡要求不高的業務,可率先向西部轉移,由西部數據中心承接。但是,受限于網絡長距離傳輸造成的時延,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等因素影響,西部數據中心并不能滿足所有數據計算需求。一些對網絡要求較高的業務,如工業互聯網、金融證券、災害預警、遠程醫療、視頻通話、人工智能推理等,可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東部樞紐布局。
據介紹,“東數西算”將通過8個算力樞紐的規模化、集約化效應,提升算力樞紐所在區域的整體算力規模和效率,并帶動數據中心相關上下游產業發展。尤其對于西部地區,通過算力設施由東向西布局,將帶動相關產業有效轉移,促進東西部數據流通、價值傳遞,延展東部發展空間,對于使用算力的企業,有助于加快實現云網協同,提升算力服務的品質,降低網絡、電力等成本,并將大幅提升綠色能源使用比例,就近消納西部綠色能源,同時通過技術創新、以大換小、低碳發展等措施,持續優化數據中心能源使用效率。同時,數據中心產業鏈條長、投資規模大,帶動效應強,通過算力樞紐和數據中心集群建設,將有力帶動產業上下游投資,尤其對于中小企業,能進一步降低“上云用數”成本,加快實現數字化轉型。
云天產業園展館核心產業鏈展區。
西部云基地。
寧夏緣何入選國家算力樞紐節點
2020年5月,國家發改委明確要實施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重大工程,在全國布局建設一批區域級數據中心。
建設大數據中心將有力推動寧夏大數據產業發展。為此,自治區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自治區發改委、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部門主動謀劃,積極爭取。去年5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四部門印發《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確定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省區。
“我區建設數據中心產業集群優勢明顯,能源儲備豐富,氣候條件適宜,無須除濕,利用全自然風冷技術建設數據中心PUE值可降至1.1,是最適宜建設數據中心的地區之一。”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尤其是寧夏中衛到全國各大城市的直線距離均在2000公里以內,光纖直連傳輸時延8ms至12ms,數據交換成本最低,并具有極佳的戰略縱深,適宜承接東部重要數據存儲、計算任務。同時,中衛是4個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試點之一,網絡通達能力更強,資費更低。此外,寧夏云計算產業起步早、基礎牢,也是入選八大樞紐節點的重要緣由。
據介紹,我區寬帶基礎網絡建設有效推進,普遍服務成效顯著,移動網絡建設高速推進,基本實現全區城市、縣城、鄉鎮以及所有行政村、高速公路、風景區的熱點覆蓋。同時,電信普遍服務深化發展,行政村光纖通達率100%,自然村光纖通達率超過80%,4G網絡覆蓋95%行政村,農村地區寬帶平均接入能力達到50Mpbs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此外,我區網絡架構持續優化,為互聯網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中衛西部云基地是寧夏樞紐建設的數據中心集群所在地,建立可直達多個方向的鏈路,為數據中心集群發展提供更好的網絡基礎環境。
相關數據顯示,我區100M以上寬帶接入用戶占比居全國第4,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100%,互聯網寬帶用戶持續發展,用戶體驗性能良好。
而數字化與產業融合水平進一步提升也成為寧夏的“加分項”,兩化融合水平處于西部地區先進水平。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中衛云基地的建設,智慧銀川項目的啟動,“互聯網+醫療健康”落地寧夏等優勢因素引導,優勢企業也在逐步增加,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正加快推動自治區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
寧夏樞紐的獲批,標志著我區進入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算力體系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將極大提升我區算力資源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水平,并充分發揮“一業帶百業”作用,有效帶動寧夏數字經濟延鏈補鏈、集群發展,促進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協同推進、互動發展,推動寧夏與東部地區數字產業無縫鏈接、合作發展。
西部云基地數據中心機房。
中衛市沙坡頭區智慧社區福興苑小區的24小時自助警務服務e站。
中衛集群發揮什么作用
“東數西算”在全國的布局,設立8個算力樞紐節點,每個樞紐內都規劃了1到2個數據中心集群,共有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其中包括中衛集群。
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網站上了解到,每個集群是一片物理連續的行政區域,具體承載算力樞紐內的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建設。數據中心集群之間將建立高速數據傳輸網絡,擴展網絡通信帶寬,有效減少數據繞轉時延。同時,圍繞數據中心集群將建立合理的網絡結算機制,降低長途傳輸費用。
對于后臺加工、離線分析、存儲備份等對網絡要求不高的業務,可率先向西轉移,由中衛集群等四個西部數據中心承接。
中衛市正積極構建完整的“云生態”,著力打造以東數西移、東數西儲、東數西算,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開發和區域數字經濟發展為主的西部云基地。同時,全力推動國家部委、企業等數據災備中心落戶,在政務、醫療健康、工業、金融等領域提供數據存儲、算力平臺,依托國家(中衛)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建設西部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電信運營商大數據開放平臺、電商大數據開放平臺,實現對西北、西南、中東部地區的數據交換和分發,全力打造互聯網交換“直轄市”,讓西部云基地成為聚集、聚能、聚智的創業福地、產業高地,并圓滿承接“東數西算”戰略的落地。
我區高位推動打造大數據產業新高地
目前,我區正高位推動,做好頂層設計,按照國家發改委的批復要求,修改完善《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寧夏樞紐建設方案》,制定了任務清單、政策清單和項目清單,全力支持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集群建設。
截至目前,我區引進了美團、奇虎360、歡聚集團等200多家互聯網企業,國家電子政務云、亞馬遜公有云、超算云等上線運營,百度、阿里等20家企業CDN節點投入運營。國家(中衛)數據中心集群已建成亞馬遜、美利云、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天云網絡、創客超算6個超大型數據中心,在建中國電信、中國廣電、炫我科技、愛特云翔等6個數據中心。已建成數據中心機房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安裝機架超過3萬個,服務器裝機能力達到65萬臺。
2月24日,我區制定《關于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應用的實施意見》,明確要科學規劃產業布局,按照“因地制宜、錯位發展、產業集聚”的原則,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寧夏樞紐建設,高標準建設中衛數據中心集群,打造面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并保障項目建設用地,降低生產用電成本,大數據、云計算等企業享受自治區降低優勢產業用電成本政策。推進技術融合應用,鼓勵大數據、云計算和軟件企業為政府、社會和企業提供應用服務,加強關鍵技術攻關,鼓勵企業開展大數據、云計算和軟件技術基礎研究,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創新產品,對獲批國家、自治區大數據與軟件優秀產品、解決方案、試點示范項目的,給予投資額20%最高200萬元的資金支持,著力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和大數據產業新高地。(記者 丁建峰)
(本版圖片均由中衛市委宣傳部提供)